為了完善條子泥匡圍二期環境影響評價涉及的環境質量與漁業資源現狀調查資料,根據國家海洋局新實施的環境影響評價導則,擬開展條子泥圍墾二期工程海域環境質量與漁業資源現狀調查,現進行招標實施。具體如下:
一、海洋環境質量調查技術要求
1 調查方案
1.1 調查頻率
海上調查時需記錄調查日期和時間,簡單描述監測時水文氣象,記錄監測時間,風向、風速、水深、透明度、天氣現象、海況等。進行2015年冬季(1-2月 )一個航次調查,調查中調查水質、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底棲生物、潮間帶生物,一般選擇大潮期采樣。
1.2調查項目及站位布設
(1) 水質監測
監測點位:按新導則要求布設,設48個站位。
監測項目:水溫、鹽度、透明度、pH值、溶解氧、懸浮物、化學需氧量(COD)、活性磷酸鹽、無機氮(硝態氮、亞硝氮、氨氮)、重金屬(銅、鉛、鋅、鎘、鉻、汞、砷)、石油類、揮發酚。
(2)生物質量(魚、蝦、蟹、貝類),
監測點位:按新導則要求布設,設29個站位,至少29個生物樣品。
監測指標:總汞、鎘、鉛、鋅、銅、鉻、砷、石油烴。
(3) 生物生態監測
監測點位:按新導則要求布設,29個站位和6條斷面潮間帶生物。
監測項目:初級生產力(表底層)、葉綠素a(表底層)、浮游植物(網樣)、浮游動物、底棲生物(泥樣)和潮間帶生物的種類組成、優勢種、生物量和密度、物種多樣性等。
(4)漁業資源
監測點位:按新導則要求布設,29個站位。
監測項目:
1)魚卵仔魚(水平和垂直拖網):種類組成、數量分布、優勢種
2)拖網游泳動物:種類組成、資源密度(重量和位數)、優勢種類組成、主要經濟種類生物學特征(體長、體重、成幼體比例)、生物多樣性特征等。
1.3 調查站位布置圖
48個站位水質調查,29個站位生態調查,6個斷面潮間帶調查。具體布置見圖1。
圖1 工程海域站位布設
1.4 調查、監測方法
按《海洋監測規范》、《海洋調查規范》和《建設項目對海洋生物資源影響評價技術規程》(SC/T9110-2007)等相關方法進行。做好海上調查記錄。走訪當地海洋與漁業主管部門。
1.5 提交成果
提交工程海洋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專題報告word電子版和文本(具體名稱、份數和報告形式待定);加蓋CMA章的監測報告。
其中海洋環境調查成果要求包括并不限于:
(1) 按規范要求對監測、調查數據進行全面的統計整理,提出各項水質、沉積物監測指標、濃度范圍、極值、單因子標準指數、超標率等。詳細說明調查時間、采樣方法(材料設備、參數、程序等)、測試分析方法(材料設備、地點和程序等)、數據有效性等。分析各種污染物質的超標原因。
(2) 對生態監測結果進行分析,給出各站點分析數據,以及種類組成、豐度(密度)、生物量、生物多樣性、優勢種、群落結構等情況。給出各生物種類名錄。
二、報價
內容包括水質、生物質量、生物生態、潮間帶生物、漁業資源等單項預算、間接費用、管理費及稅金等詳細內容。
三、投標文件報送
時間:截止2015年1月4日下午4點。
要求:密封并蓋章。
報送地址:南京虎踞北路181號1508室,吳宇峒,025-86970075
江蘇省沿海開發集團公司
2014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