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是萬物生長的根基,更是我們生存發展的命脈所系。6月25日,在第35個全國土地日到來之際,“節約集約用地 嚴守耕地紅線”的號角吹響。在這片向海而興的熱土上,省沿海集團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平衡嚴守生態紅線與促進產業發展,統籌土地保護與開發,集團以生態為基、科技為刃,讓每一寸土地都承載起沉甸甸的豐收希望與綠色未來。
生態優先,筑牢綠色底色。嚴守耕地紅線,本質是守護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生命線。省沿海集團視生態保護為不可逾越的底線,在發展中助力守護濱海濕地的獨特生態。先后在鹽城等地方提供生態用地14.5萬畝,其中騰退9萬余畝魚塘等用于黃海濕地申遺和國家級珍禽保護區建設,新增5萬余畝海域作為條子泥濕地公園保育區和恢復重建區。連續8年增殖放流改善條子泥海域生態,為候鳥遷徙增加覓食地,努力促進集團經濟效益與沿海地區生態效益雙贏互促。拓展金湖縣寶應湖退圩還湖項目,增加3400余畝自由湖面,新增耕地866畝,綠色稻田與粼粼碧水交相輝映,繪就鄉村美麗生態畫卷。耕地保護與生態涵養在這里相得益彰,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內涵。
鹽堿治理,深挖資源潛力。集團將鹽堿地視為潛力巨大的后備土地資源,緊抓“育種”和“治地”兩個關鍵,大力推進土壤健康、地力提升、鹽堿地治理等技術研發,集成推廣綜合改造技術。在東臺、大豐等地,集團系統運用暗管排鹽、有機質提升、耐鹽作物培育等治理模式,整治鹽堿地新增補充耕地3.5萬畝,讓昔日的“不毛之地”煥發綠色生機,為省級重大項目建設耕地占補平衡提供保障。通過科學規劃、集中連片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集團整合零散田塊、完善灌排體系、優化田間道路,建成高標準農田5.28萬畝,大幅提升土地規模化經營能力。
節約集約,提升用地效能。 盤活存量土地,建成如東凌洋315MW和灌云洋橋365MW漁光互補項目,“上可發電、下可養魚”的產業模式,提高土地綜合利用效率。大豐小海鎮全域綜合整治項目形成集中連片耕地1.6萬畝,新增耕地1200余畝,立足“土地+”謀劃產業布局,以特色產業導入助力鄉村振興。大力推廣節水灌溉、立體種養、智慧農業等節地增效模式,推動單位面積產出效益提升。在農業企業,噴灌技術正在推廣,節水灌溉得到運用;在外拓基地和橋,黑斑蛙養殖模式創新研究及示范項目已進入稻蛙共生階段;通過智慧農業大數據種植管理系統,農田實現土壤墑情、作物長勢實時監測,農藥、化肥使用量較傳統種植減少10%。依托條子泥健康養殖基地,加大養殖智能化技術應用,打造東臺萬畝智慧漁場示范項目,在連云港建設省內單體規模最大的設施化循環水養殖項目,土地集約化利用步伐穩健。
實踐證明,節約集約不是發展的“緊箍咒”,而是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嚴守耕地紅線不是發展的“天花板”,而是永續發展的壓艙石。從昔日荒灘鹽堿到今日沃野良田,從土地零散低效到規模集約經營,從單一生產空間到生態經濟協同,省沿海集團用行動詮釋“節約集約用地 嚴守耕地紅線”的國企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