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參加工作以后,對時間、工作和人生多了份理解,越發覺得將有限的時光奉獻于熱愛的工作,平凡的人生才會變得堅定執著、意義深刻。
2019年7月1日,我從南京農業大學碩士畢業,正式加入沿海集團并在東臺公司參加工作。懵懵懂懂,不諳世事,彼時更多地認為工作只是賺錢養活自己,工作是為了更好地生活。條子泥的天很藍,沙灘很軟,鷗鳥成群,魚蝦暢游,漸漸地,我發現自己愛上了這片沃土;東臺公司平臺廣闊,水面眾多,專業對口,大有可為。于是,我在心里默默寫下八個字——扎根沿海,奉獻祖國。
2020年,緊隨著集團公司自主經營、轉型升級的號召,東臺公司轟轟烈烈的自主養殖工作開始了。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養殖工作尚未正式開展就遇上了新冠疫情,彼時人心惶惶,商店關門、汽車停運,口罩稀缺,給養殖工作蒙上一層陰影。從發包到養殖意味著從無到有的深刻轉變,養殖模式、團隊建設、魚種采購、日常管理、捕撈銷售等制度都需要建立完善。初春的天氣還帶著些凜冽,生產人員不顧疫情居家辦公的要求,在辦公室一遍又一遍地完善養殖方案,深夜的燈在凌晨兩點才熄滅。養殖方案最終在2月底過會,邁出了自主養殖堅實的第一步。
養殖之初、團隊怎么建、工資怎么發、魚種去哪買、魚款怎么付、飼料及動保如何采購等等都沒有制度可循,只能一邊做一邊學,一邊探索一邊完善,既要保證養殖工作不誤農時、順利推進,又要遵守制度,嚴格規范,這對所有的養殖人員都是巨大考驗。然而問題卻遠不止眼前這些,最突出的問題是缺少人手,人員嚴重不足導致我白天買魚、晚上回來還要抓緊走流程付款,否則就會面臨養殖戶斷供、東臺公司無魚可買的局面。為了魚種早日入塘,我連續77天不曾休息,但在公司上下強烈的干事創業的氛圍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只覺得時光飛逝,認真做事讓人內心充盈且踏實。
魚種入塘后養殖進入常態化,水質調控、魚病治療、巡塘管理、風險防控……每天忙忙碌碌,就像一顆飛速旋轉的陀螺。在這忙碌中時光悄然而逝,轉眼間到了八月。
八月二十一日,看似一如往常的一天,黎明時分涼風驟停,空氣中溢漫著悶熱,就是這樣的一天,四區15號塘發生了嚴重的養殖生產事故——泛塘。十余萬斤鮰魚齊刷刷地翻著肚皮,幾個月的辛苦付諸東流,看得人眼淚都要流下來了。雖然通過保險理賠和及時搶救挽回了部分損失,但這次事故給第一年的養殖工作產生了巨大的陰影,成為了我心中永遠的痛。這次事故也讓我清醒地明白,水產養殖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風險與挑戰將會貫穿整個養殖過程,必須慎之又慎,嚴防死守,才能將風險降到最低,盡最大的可能保證養殖成功。
工作總是困難挨著困難,問題疊著問題,仿佛永遠也解決不完一樣。捕撈團隊無法考核、捕撈量無法保證,規格挑選時常返工,以及高溫期捕撈損魚問題,都需要一個個的去解決。沒有經驗的積累,只能向周邊養殖戶學習,借鑒他人之法吸取有益經驗,在不斷地嘗試中磨合、調整、完善,通過篩選優質捕撈團隊建庫、繳納押金倒逼捕撈質量、完善捕撈制度加強安全防范等措施,讓捕撈工作逐步規范化。
通過一年的摸索,養殖工作整體框架完成搭建,團隊、采購、捕撈、考核等關鍵環節逐步完善,東臺公司養殖工作走上正軌。隨后的三年中,養殖工作面臨市場波動、疫情影響、銷售模式改變等挑戰,但都被團隊合力、集體智慧逐一化解,這既是東臺公司的成長,也是個人的蛻變。
回首沿海四年,酸甜苦辣百味皆全:烈日暴曬、寒風刺骨、深夜加班、假日無休,蚊蟲叮咬、半夜巡塘……淚水與汗水,高潮與低谷、悲痛與歡歌,皆為人生經歷的一筆財富封存在過往。我在一往無前的工作中學會了直面困難,學會了解決問題;在工作中踐行著“扎根沿海、奉獻祖國”的誓言,與東臺公司同呼吸、共命運,在堅守初心中收獲了成長。
(東臺公司黨委 王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