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年來,在集團向海圖強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中,涌現一批勇于開拓、實干擔當的先鋒,他們在海洋經濟拓展、土壤健康管理、特色現代農業、深化國企改革等領域奮勇爭先、創造精彩。即日起,我們推出“身邊的榜樣”系列報道,聚焦身邊逐夢藍海的開拓者、鹽堿荒灘的改良者、扎根田野的新農人、綠色“碳”路的探索者等等,一起見賢思齊學榜樣,勇立潮頭爭先鋒,讓更多人看見這些可敬可愛的身影,讓更多星光匯聚成璀璨風景,以此激勵更多沿海奮斗者們做出更大貢獻。
楊濤:爭做“碳”路先鋒
縱目凌洋農場土地,一座嶄新的光伏電站拔地而起,這是近年來沿海人踐行“雙碳”戰略的生動圖景。從酷暑到寒冬,歷汛期經風霜,沿海人為此披荊斬棘,楊濤是其中探路者之一。
2024年11月,強臺風“康妮”來襲,嚴重威脅項目安全。他第一時間組織黨員突擊隊,頂風冒雨、腳踏泥濘,連續奮戰28小時,緊急加固現場組件,成功守護了設備安全。為了搶抓春節前首批并網窗口,他帶頭放棄休息,倒排工期,創新思路。寒夜里,盯流程、解難題、守現場,連續奮戰30小時,確保了節點任務的圓滿完成。
項目建設體量大、建設內容復雜、參建單位眾多、協調難度大,楊濤帶領團隊迎難而上、晝夜兼程,協調復雜的外線接接、攻克風電跨越難點、高效完成電網手續辦理……“時間緊、任務重,作為共產黨員,我更應該沖鋒在前”。作為項目經理,楊濤堅守在項目一線,以實干詮釋責任與擔當。不到4個月項目實現首批并網,次年春完成全容量并網,跑出了“綠色加速度”。
楊濤深知,漁光互補,貴在“互補”,“只有把漁業搞好,才是真正的‘光伏+’”。他認真調研論證漁光互補養殖模式,經過多輪談判和科學比選,成功引入循環流水槽養殖。運營后,項目年發電量達5億千瓦時,營收近2億元,相當于年減排二氧化碳約41萬噸。同時,漁業年產量達6000噸,產值約9000萬元。昔日的魚塘,如今“上發電、下養魚”,實現了生態與經濟效益的融合共贏。
楊濤,這位“90后”青年黨員,用腳步丈量責任,用汗水澆灌夢想,在新能源領域向新而行,努力做探路先鋒。
賈君德:我為項目畫藍圖
“如果我來管理這片農田,怎么上水更高效,排水更通暢呢?”“田塊灌排布局還有優化空間,農業企業種植就更順手了。”作為規劃設計成員,賈君德扎根土地復墾現場,為農業種植人員想得多一點,做得細一點。
倉東土地復墾項目,實施面積廣,實施難度大,很多工作沒有先例可循。賈君德及設計團隊成員主動走訪行業主管部門,收集農田水利、土地整理、高標準農田等方面優秀案例。出身設計院,這段經歷讓他更加注重扎根現場,聯動農業企業研討標準制定優化設計方案。為因地制宜打造高標準、現代化、宜種植的農場,他們走訪省農墾、監獄管理局及高標準示范農場,對接農業企業了解經營管理模式、種植管理人員配備。
賈君德深知設計方案沒有最優解,但設計細節可以更優。盛夏,他陪同勘測走遍倉東片區2.45萬畝的魚塘塘口每一處角落;寒冬,設計團隊在條子泥封閉修煉,他和大家挑燈趕路,完善施工圖設計。為了確保田間道路通達便利,他們專門調研各種農業機械具體使用場景,掌握車輛轉彎半徑;考慮后期田間管理需求,他們一遍遍優化調整灌溉排水單元。
為踐行一張藍圖繪到底的理念,堅持設計工作與建設管理不脫節,賈君德主動請纓,轉戰現場建設管理工作。項目實施初期,施工資源投入慢,施工思路不清晰,作為現場項目負責人,他帶領團隊成員主動擔當作為,會同業主、監理輪番調度各標段,找方法、出點子,協調施工資源投入,化解工程滯后矛盾,圓滿保障東臺公司夏季水稻種植,工程實施與生產經營完美套茬。
作為一名青年黨員,他要求自己“謙虛、謹慎、律己”,以服務好重大項目為己任,以深耕土地事業,繼續發光發熱。
徐晶:最是平實看得出
如何做一名“一眼看得出來”的共產黨員,總書記提出黨員干部要平常時候看得出來、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難關頭豁得出來。在倉東公司的黨員隊伍中,徐晶就是這樣一名平實的黨員,黨員的看得出來落在魚塘清收的攻堅中、精細管理的田壟間、培育團隊的日常點滴里。
2022年伊始,為保障集團重大項目實施,倉東片區1.69萬畝魚塘的清收工作刻不容緩。他主動請纓,組織摸底、參與協調,反反復復。面對抵觸情緒強烈的承包戶,唯有“以心換心”,白天,他掰著指頭和養殖戶算清經濟賬、講政策理,晚上四處打電話聯系銷路。憑借這股子“釘”在崗位不放松的勁頭,他和同事們近三年執著奔忙,啃下了萬畝魚塘的清收任務,助力集團重大土地整治項目如期開工。
轉戰生產管理工作后,田間成了他的日常辦公室。他每周走遍所有地塊,隨時蹲下看苗情,發現問題立刻組織“會診”。今年“三夏”期間,天氣預報三天后大雨來臨,為確保麥子安全歸倉,他每天僅休息三小時,帶領團隊晝夜奮戰搶收,三天內協助銷售部門實現1.18萬畝小麥銷售。
“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遠”,徐晶常這樣激勵大家團結協作。他不空講,在每一次流程審批時嚴謹示范,在每一回復盤時細致總結得失。責任的意識在日常工作點滴引導傳遞,團隊成員迅速成長為中堅力量,5名成員擔負公司2.38萬畝耕地種植管理。平實的力量,無聲而強大,這應是一名黨員始終看得出的本色。
白曄:深耕一線新農人
田間的腳印是丈量初心的標尺,揮灑的汗水是踐行使命的印跡。青年黨員白曄,以青春為犁,以實干為筆,十年如一日深耕在沿海農業第一線,奮力書寫沿海“新農人”的奮斗篇章。
實干是初心最好的答卷,在一線種植工作中,他不怕苦、不怕累,堅持撲下身子、沉到一線、干在實處,勤于踏田調查,精于田間管理,善于復盤提升。清晨的露水打濕衣襟,他專注記錄葉齡變化;正午烈日灼烤,他俯身分析草情蟲患;“三夏”“三秋”期間,一天不到他就喊啞了嗓子,熬紅了眼睛,曬得黝黑發亮。
白曄同志積極探索引進先進種植技術。入職以來,他長期在一線擔任種植大隊長,直接管理3000畝自營種植工作,帶領團隊先后應用推廣了立式開溝犁、拋肥植保機、耕深探測器、新型油菜割臺和大田農機作業限速設備等先進設備,試驗示范了麥油精量播種、育秧秧土培肥和測土配方施肥等先進技術,以創新驅動持續推動自營種植優本增效,取得了實績實效。
作為一名青年黨員,白曄同志學農、愛農、務農,勇當種植一線排頭兵,堅持在服務全局上“站高一位”:牽頭復盤提升農時農事農技,優化細化生產技術規程并全面推廣。在開拓創新上“先行一步”:立足生產實際,先行先試新型種植品種,示范推廣先進生產技術和設備。在精準管理上“更優一檔”:爭樹優本增效標桿大隊,引導促進所有大隊持續提升管理質效。
因為熱愛,所以執著。白曄堅持在沿海一線扎根、深耕,用青春和熱血澆灌理想,豎起一面“沿海新農人”先鋒旗幟。